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东西部对口支援,探索东西部职业教育合作新模式,推进教育工作领域培养交流,引导和帮助青年学生在社会课堂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争做有理想、敢担当、能吃苦、肯奋斗的新时代好青年。根据团中央和校团委关于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部署,旅游学院“‘乡’约河湟文化遇‘践’青春担当”乡村振兴促进团与青高职“古韵河湟”乡村振兴促进团队,于7月29日至8月4日在青海省海东市联合开展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
创新筑基,添“新”提“质”,绘就发展图
文旅是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新媒体建立起乡村、主播、游客共同参与的全新生态,旅游学院实践团依托“云游乡村”,融入新兴媒体推广,围绕“文化传播+知识讲解+特色产品+旅游推介”等内容,探索将现代化数字技术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深度融合的途径,促进青绣、刺绣、黄河石艺画等特色产品的销售,助力特色文化品牌的进一步传播。实践团在抖音、微信等平台上共开展7次直播,介绍当地特色和传统文化,吸引观众2000余人,获赞10万+,以网络直播赋能乡村振兴。

文化铸魂,补“钙”强“筋”,绘就祥和图
实践团通过亲身体验青绣、皮影戏、撒拉族刺绣等非遗文化技艺、参观河湟文化博物馆、与绣娘们进行沟通交流等方式,了解非遗的历史文化、制作流程和设计内涵,沉浸式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以文化交流平台、资源整合、时代价值,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有效传播中华文明。

产业赋能,培“根”植“基”,绘就富足图
走访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乡村振兴领跑村,对当地村民进行调研采访,重温红色记忆,重走红色路线,深挖红色旅游资源,感受乡村旅游等乡村产业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开展交流互鉴等实践活动,描绘当地文旅线路,增强文化自信,为乡村振兴注入强劲、持续动能。

民族强根,增“色”添“彩”,绘就团结图
通过探访少数民族特色宅院、民俗文化景区、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明代官式建筑群,聆听非遗传承人讲述少数民族传说、民族发展史及民族文化,文化共享、互鉴融合、团结互助,感受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民族文化的智慧与传承,增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激发传承与弘扬民族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推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献出一份力量。

从“眼睛看”到“双脚走”到“用心悟”,旅游学院实践团依托河湟文化,将调研与实践相结合,以“文化内涵+新媒体推广+创新展示+品牌塑造”的四维合作与联动的模式,通过非遗展演、文物保护、艺术创作、展馆参观、交流互鉴等实践活动,以直播、文旅宣传和品牌建设为抓手,进一步赓续文化基因、厚植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助力乡村振兴。(文:陈皖;图:王绪辉、陈鸣谦;审核:刘芳)